4月9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正式投用,以崭新姿态开门迎客。至此,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形成了“3座航站楼+1座卫星厅+4条跑道”运行格局,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个拥有四条跑道且同时运行的机场。能满足终端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飞机起降量58万架次的运行保障需要。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项目位于重庆渝北区,建筑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建筑物最大高度37.7米,整个外形呈“X”形,由中央大厅和I/J/K/L四条指廊组成。中建二局安装公司主要承接四个指廊机电安装工程,含电气动力、照明、给排水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防排烟及正压送风系统。
“航站楼四个指廊均为小弧度弧形管廊,总长度约1.3公里,管道安装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中建二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项目总工程师周明表示,弧形管廊每15米偏移2.5°,共计67个偏移点。如果测量出现细微误差,管道与结构墙就会发生碰撞,影响整体施工。为此,项目创新采用“双红外十字定位法”,以BIM模型偏移点为基点,在左右相邻的两个偏移点放置红外线测距仪,反复调整夹角以确定弧形管道中心线,再结合弧形管道的偏移角度,将土建误差带来的各段角度偏转加以修正。利用BIM模型集中消差技术,安装弧度精度控制在0.1度,累计压下量精度控制在0.05毫米。完美解决了小弧度管道安装难题,打破了传统机电安装工艺壁垒,为同类项目施工提供宝贵经验借鉴.
四个指廊分布在航站楼的四个方位,作业战线长、作业点分散,机电管线错综复杂。指廊共有业务用房347个,风机盘管501台,照明点位约7200盏,组合式空调机组104台。为保证灯光照明、给排水、通风空调等系统正常运行,项目管理人员配合土建基础做好预留预埋,施工过程中与10余家参建单位沟通协调,成功克服不停航施工、漂浮物治理以及高峰期6000余人同时作业的管理难题。为呈现更优质的“艺术品”,项目采用BIM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运用,提前优化管线综合排布,通过BIM模型向作业人员动态展示管线走向和安装细节。同时,采用机电预制化配装技术,使用风管六线机、磁力电焊机、等离子切割机、液压冲孔机等智能化机械设备对配件进行预加工,大大提升了传统工艺质量水平。
T3B航站楼高大空间和受限空间较多。中央大厅上方的马道高度28米,宽度仅80厘米,属于高空、受限空间作业。在马道安装设备难度极大。共计需要安装配电箱48台,每台配电箱体积大,且内置精密仪器,成品保护要求严格。项目团队挂图作战,前后修改三版吊装方案。党员突击队参与作战,与工人同作息,10余名管理人员24小时连轴转,最终提前完成作业,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保障。
为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团队整合多项前沿技术:通过虚拟建造技术实现施工过程全仿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技术构建高精度实景模型,结合DeST能耗模拟、CFD气流场仿真等数字化手段打造全国首个数字孪生机场。航站楼内,22个机器人罗盘箱和4个飞碟罗盘箱均采用3D打印技术,为匹配3D打印技术的无限设计自由度,项目团队将风管顺着物理模型排布成异形,利用三维空间的立体性、漫游检查功能对管线安装进行可视化交底,结合3D生物模型精细化施工,增添了T3B航站楼“赛博朋克”工业感。
雄奇巴渝,火凤渝飞。中建二局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项目用责任和匠心助推重庆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宋倩)